2016年实现扭亏为盈,2017年效益大幅增长,2018年利润达到历史新高,过去三年,我国钢铁业在累计压减超过1.5亿吨产能、全面出清1.4亿吨“地条钢”之后,逐步走出了产能过剩的困境。
去产能之后,钢铁业过得怎么样?进入2019年,钢铁业迎来了回暖的局面,也出现了产量增加、效益却下滑的问题。那么对于当前钢铁业运行态势?钢铁企业又应如何应对?
转型升级已是行业主流
钢铁企业逐步摒弃以量取胜的传统观念,转向追求高质量发展。
变化要从去产能说起。三年来,身为行业龙头的河钢积极响应去产能号召,先后主动压减346万吨炼铁产能、502万吨炼钢产能,相当于减去原有产能的1/10。“钢铁行业经过几十年发展,已经完成了规模的积累,去产能则拉开了全行业从追求规模向追求质量、结构、产品的转变。”河钢集团党委书记、董事长于勇告诉记者,在规模化发展阶段,只要钢材产出来就不愁卖,企业更多关注成本、费用、效率,而对市场和客户关注不多,“现在,竞争越发激烈。我们必须抬起头来看市场,通过瞄准高端需求、调整客户结构,倒逼自己实现转型升级。
“建设制造强国对钢材产品质量提出了更高要求。钢铁企业要由单一的材料供应商向能够统筹提供材料、推荐方案、后续加工使用方案等延伸服务的材料服务商转变。”中国钢铁工业协会副会长骆铁军也认为,通过智能制造降低成本、提高效率、提升质量,对培育钢铁行业增长新动力十分重要。
绿色发展成为大势所趋
到2020年底前,重点区域钢铁企业中,要有60%左右的产能完成超低排放改造。
“过去觉得没用的东西,现在看来往往是宝。芝麻粒大的东西,集合起来也是非常可观的量。”在于勇看来,加强节能环保与企业效益增长并不矛盾,“钢铁生产产生的粉尘中有铁精粉,烟尘中有煤气。这些表面上看是排放,反过来看,就是财富的流失。我们通过环保改造,让排放降低了,也让能源资源实现了回收利用,其实是一笔划算的买卖。”
放眼全国,许多企业在绿色发展上加大投入力度,这使钢铁业环保指标得以持续改善。据统计,与2005年相比,2018年,重点钢铁企业的平均吨钢综合能耗已由694千克标煤降至555千克标煤,与世界**水平的差距大幅缩小;吨钢二氧化硫、烟粉尘的排放量降幅也分别达到了八成、七成。
“节能环保关系到企业的生死。达标则生,不达标则死。”中国钢铁工业协会会长高祥明呼吁,节能环保水平低的钢铁企业一定要抓紧改造升级环保技术和设备,“否则,只能是受限、停产甚至退出。”
控制产能仍是长期任务
供需不平衡导致一些钢铁企业“增产不增效”,去产能成果仍需持续巩固。
2018年,我国钢铁行业实现利润4704亿元,同比增长39.3%,重点企业利润率更是达到6.93%,经济效益创下历史.好水平。既然不少企业都在积极转型,行业运行相信会持续好转。